驰而不息推动成都散文创作再上新台阶

◆创作队伍代际接力

从宏观面上来看,成都散文作家群体在2021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,显示出成都散文创作的蓬勃活力。从年龄上来看,由于新人的不断加入,整体创作队伍正在往年轻化发展。目前,老、中、青三代接力的格局已经形成,由于人生阅历和经历的丰富,中年阶段的散文作家正成为成都散文创作的中坚力量。从微观层面分析,一些有全国影响性的名家领衔,一批刚刚崭露头角的新锐作家随后,呈现出一种名家大家与新秀新锐共舞的可喜局面。蒋蓝、凸凹、庞惊涛、李银昭、杨献平、杨虎、凌仕江等作家持续输出新作。许永强、林赶秋、朱晓剑继续坚持成都本土历史文化挖掘,相继推出了系列作品,有望在未来结集出版。张义奇、杨传球、周明生、郑光福等作家在这一年均有新作在媒体发表。还有一些作家,从其他创作领域转入散文创作,如大邑作家王亦北不仅坚持小说创作,同时也进行散文创作,新津诗人李清荷在多年诗歌创作之后,在2021年尝试散文创作。青年作家当中,双流宋扬、金牛郭发仔、温江杨桃、青羊杨素宏等都相继在不同的重要报刊发表系列散文作品,假以时日,应有不俗的成绩。

从题材上来看,很多作家都把散文创作的方向,从前些年的乡土、乡愁叙事逐步转向对地方风物、名物、动物的书写,尤其是在动物、植物学热现象下的时代表达,如凌仕江《行走花开》、杨桃《鲁家滩前白鹭飞》等。

◆出版发表并驾齐驱

2021年,也是成都作家散文创作的丰收之年。从在国刊等发表和在出版社出版两个指标来看,成都作家的散文创作都可圈可点。

2021年,成都作家共推出了20部散文作品。这些作品既有巴蜀文化重点书写,如蒋蓝的《蜀人记:当代四川奇人录》、庞惊涛的《看历史: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》,汪辉秀、周渝霞的《望江楼史话》、汪辉秀的《薛涛史话》,也有对良渚文化的关注,如雷位卫的《家门口的古井》、刘采采的《云山已作蛾眉浅》。散文创作与出版,在今天密切相关,但如何将优秀的散文作品成功出版,就需要强调选题策划、主题集中方面下功夫,“小切口,大视野”的散文创作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同。尤其是从出版的角度来看,成都散文出版的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
值得一说的是,作家冯晖最近三年以图文+行走的方式讲述成都故事的方式,颇受市场欢迎,相继出版了《成都街道漫步手记》《影像里的成都》《未消失的风景》。与此相似的是马恒健推出的《蜀地探秘》,自2005年起,他开始有计划、有步骤地探寻和游览四川省内的鲜为人知的人文历史遗迹,为湮灭于历史尘埃里的“冷景点”树碑立传。从旅游和人文地理的角度讲,也可以称为对四川的再发现。作者将十多年间在川内走过的历史人文遗迹和自然地理景观,精选了200余处撰写成文并结集成册,先后出版了《蜀地秘境》《蜀地最后的秘境》《你不知道的四川》《蜀地探秘》,共120万字。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作家廖峻澜在出版了《城市的心灵》之后,在2021年出版《公主怨鸟来看心理医生》,依然是用散文的方式讲述行业故事,独特而又有魅力。

多年来,四川省作家协会持续鼓励作家冲刺国内一流刊物,已取得了初步成效。成都作家散文在冲刺国内一流刊物方面,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据统计,在2021年,成都作家共有39篇散文作品在国内重要文学报刊刊发。这其中就包括《人民文学》发表的杨献平的《边关》、蒋蓝的《夹金山下的玫瑰》;《中国作家》分别在第七期刊发杨献平的《雅安四题》和蒋蓝的《蒙顶山上遇劲草》,第九期刊发杨献平的《张骞的道路:从西安到敦煌》,而《收获》杂志在第六期刊发了李银昭的《母亲的蜀道》。

上一篇:余秋雨写了一首很感人的情诗,明明写得很深情,但是却被网友狂喷

下一篇:小学班主任心得体会(精选10篇)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我们的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mwxs/41417.html
返回顶部